技术部部长职责
1 确定项目管理员、项目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并与项目组长共同制定项目计划和确定项目组成员(必要时);
2 项目组长完成项目安排、项目推进管理工作,控制与客户方的总体协调;
3 督促项目组长控制项目风险,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
4 负责对项目执行情况评价结果的审核。
项目管理员职责:
1实施工作使其达到阶段目标,保证质量要求。
2监督工作进度,发现问题随时报告。
3对项目文档的合法性及完整性进行检查,提出改进意见。
4 综合各方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意见,汇总评价。
项目组长职责:
1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方案》,推荐项目组成员,确保项目成功实施。
2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控制项目目标与范围,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
3 协助客户方项目经理开展工作。
4 组织讨论并进行顾客需求分析,执行《项目实施计划/方案》和方法。
5向项目管理员提交项目各阶段成果和工作报告;
6项目组长可以兼任管理顾问,承担项目具体工作;
7负责项目组成员实施项目期间的绩效考核。
应建立合格证管理制度和合格证信息数据库。按照合格证管理有关规定,明确制作、发放、上传信息的职能人员;制作并发放符合要求的产品合格证;在规定期限内上传合格证信息,保存合格证制作和发放的记录。 "1、合格证管理制度和合格证信息数据库,应确保实车、合格证、合格证信息数据库、产品《公告》信息的一致性。
2、对制作、发放、上传合格证的职能人员,应明确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员,且应为不同人员。" "1、查阅相关文件,了解企业的合格证管理制度及有关规定;
2、检查合格证制作和发放记录;
3、了解合格证管理人员情况,与上报人员对照;
4、调阅合格证数据库、上传数据库,比对公告信息。" 《合格证管理制度》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合格证管理档案及数据库 4.2.4记录控制
合格证数据库信息与上传信息一致,合格证制作和发放的记录 4.2.4记录控制
合格证管理人员岗位说明书、技能测评、岗位达标、绩效考核 5.5.1职责和权限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应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计划、库存周转期、过程质量信息、产品技术信息及整车/发动机出厂检测数据等企业制造执行系统运行信息建立数据库,明确各类信息保存期限,确保数据信息的存储系统能够支持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需求。 "在满足*5条款规定的硬件配置要求前提下,要求企业在生产、库存、物流、质控等系统中有效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
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将在对各生产过程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采集的基础上,实现作业计划的自动制定与调整、生产过程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和分析。
物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缺料预警提示、物料BOM接收、缺料呼叫和线边物料管理等四个部分内容。
1、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设备清单。
2、查阅相关文件,如管理制度、运行记录、系统维护记录等。
3、现场观察在生产、库存、物流、质控等某2个系统的数据库,对照实际排产计划核查信息数据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IT整体规划、业务内容、实施蓝图 6.3基础设施
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的所有硬件、软件清单,如SAP\EMS等 6.3基础设施
能随时查阅各项业务内容及相关数据 4.2.4记录控制
所有采集数据至少能保存十年 4.2.4记录控制
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应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识别关键总成、部件、材料和关键制造过程、装配过程、检验过程,并确定其控制要求。
应对生产工艺、过程监视和测量活动实施管理,管理范围至少应覆盖进货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1、生产工艺管理
企业应将影响产品安全项、环保项、法规项等符合性的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或者影响产品的配合/功能等符合性的产品特性和过程参数,确定为关重特性或特性。与此特性相关的工序,则定义为关重工序。
企业应制定关键、重要工序管理办法;应对关键工序、重要工序进行工艺验证,明确工艺验证方法和指标要求,并定期对工艺要求予以评审;必要时对关键工序、重要工序的过程性能、过程能力予以分析评价,并提出控制要求。
2、监视和测量文件
应对涉及重要特性、安全特性、环保特性的零部件、总成,开发编制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监测、出厂检验的检验规范或检验书,并按规定实施检验、监视测量活动。
检验规范或检验书,应明确整车、系统、部件、零件、材料的检验或试验项目、方法、抽样频次、偏差范围、结果分析、记录及保存期限的文件化规定;对于采用验证方式进行进货检验控制的部件、零件、材料,也应在检验规范中明确予以要求。
对于不在乘用车生产工厂所开展的必要检验、试验或相关检查,应在质量计划(或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中特别列出,并说明控制的和所在地点。
3、基本控制要求
--进货检验和试验,至少应定期开展对车身结构件材料分析和强度检验,以及发动机、电子电控系统、风窗玻璃刮水器、车门锁、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安全带拉伸等总成和部件的性能、功能、耐久性检验和试验。
--过程检验和监测,应结合各工种工艺特点有效予以落实:
①冲压生产应对末件检验,定期对冲压模具进行全尺寸检验。
②焊接生产应对四门两盖焊合组件生产线,抽样检验焊点质量;分焊线和车身组焊线应对白车身和焊合组件抽样进行全尺寸检查,并定期进行破坏性试验,检验焊接强度、直径、焊核形状、密封胶强度。
③涂装生产应对各前处理槽液、电泳槽液进行化学分析,对烘炉温度、喷压力等参数予以。涂装下线应设置面漆质量检验站,对下线产品进行检验。
④总装生产应对装配力矩值进行控制,开班前应对手动扳手在扭矩校验仪上校验力矩值误差范围;应对气动弯角扳手、气动液压脉冲扳手、气动螺丝刀、电动螺丝刀定期校准扭矩,并保留校准记录;应对关键装配工序的拧紧力矩采用指针式力矩扳手抽样复检。
⑤发动机生产,至少应对缸体、缸盖、曲轴的动配合型面进行形位公差、尺寸公差的测量;应对出厂发动机进行磨合试验和性能检测。
热试线由磨合试验台、性能测功机、油耗检测仪、排放测试仪等组成,对所有出厂发动机进行试验验证。
⑥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将采集的零部件信息、装配数据与发动机流水号一一对应,通过内部网络将所有信息上传到工控机存储,保证装配信息过程的可追溯性。
--整车出厂检验,应开展整车质量评审、整车下线检测、整车路试检测活动。" "1、检验文件是否涉及重要特性、安全特性、环保特性的零部件和总成;
2、检验规范或检验书是否有针对性,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文件是否易于得到,操作人员是否熟练,对文件是否理解;
4、重点关注装置的功能、性能和装配尺寸相关的标准及有关规定的符合性。
5、查问并现场查看检验设备是否充分并完好;
6、对关键工序和过程重点查看操作人员和相关设备情况;
7、查阅相关记录;
8、现场观察关重工序的操作、质控点的检验活动,是否满足作业文件的控制要求。" 7.2.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3C、法规件清单
关键工序清单、关键工序作业书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进货检验管理办法、进货检验记录 7.4.1采购过程7.4.3采购产品的验证4.2.4记录控制
过程检验作业书、过程记录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4.2.4记录控制
变更实施:
4M中的各类变更实施,参照*6.4项表单中对应项的类别要求进行相应的送样、申请及记录,其中需保存记录项目见*6.5项,实施流程见*5项,涉及到工程变更的按《工程变更控制程序》执行。
变更管理:
人员变更:品保部追溯到变更后人员的生产产品型号、批次,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备注供查询。
设备/治工具变更:品保部对变更后加工的产品进行验证,并对此设备加工的产品进行一定周期(视变化点的严重度而定,1-2周)的,确认质量的稳定性。
设计变更:件生产时,由生产部通知品保部、工程部等相关责任人到现场,对产品的过程及质量进行确认,完成件检查,并由检验人员填写《 末件检验报告》,经工程、品保部确认OK后,方可开始生产。
物料变更:
供应商内部变更,由供应商每月向我司采购课提出申请,由采购课通知厂内工程、品保部对其进行评审、确认;需转报客户批准的项目,由市场部负责联络客户并反馈结果,经客户批准后方可实施;由品保部负责对供应商变更实施后的产品进行验证、跟踪。
涉及到具体物料变更的,按《工程变更控制程序》执行,仓储课需做好区分及标识。
变更品的交货:
变更品的交货,需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5批作标识。
变更品与原来产品在同一批交货时,需:
1.原来产品与变更品的外包装分开;
2.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5批作标识。
变更发生不良的处理:
因供应商或公司内部的4M变更引起产品不良,公司内部或供应商应*采取措施,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1、进料检验记录;
2、材料合格;
3、检记录;
4、过程检验记录;
5、成品检验记录;
6、出货检验报告;
7、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8、定期的全尺寸检验和功能试验报告;
9、过程参数记录;
10、禁用物质测试报告。